繁体版登入注册
夜间

惆怅还依旧 第18页

作者:梁凤仪

穆澄听后不知多感激,一曾连声地说:

“千多万谢你的教诲。”

“我看,穆小姐,我们见面且不必了,彼此留个电话号码,有便通通消息,空中结缘好了。至于读者信,我送到你管理处放下,请取回好不好?”

穆澄当然不会有异议。

苞虹雨的这次接触,使穆澄的思想焕然一新。

对她仿如一潭死水似的婚姻,打了一枝强心针。

她发觉丈夫于她的保障依然是非常重要的,如果她像虹雨般孤零零一个人支撑局面,说那番委屈气馁话的人就会是自己,而不是对方了!

虹雨的出现,像在穆澄小家庭的火炉内添了煤球,不但霹霹啪啪地溅起一点小小大花,更加添室内人无比的温暖。

穆澄在心理上更向丈夫让了一大步。

这个叫“清”的读者出现,是虚惊一场,啼笑皆非,然,静坐下来一想,陶祖荫在穆澄心目中更形重要。

如果不知道家里头有个属于自己的男人终究会回来,那种感觉是不安全的。

因而陶祖荫一两句稍稍尖刻的语调,也真不必上心了。当作是老夫老妻,熟不拘礼的老实话,不就算呢!

穆澄一念至此,声音立时发软,温柔得宛似一碗春水,道:

“祖荫,我没有阻碍你跟父母畅叙的意思,只不过一屋子幽幽静静的,怪令人想念你!”

连穆澄都奇怪自己怎么突然之间讲起这种近乎肉麻的情话来。

与此同时,陶祖荫也晓得作了一个他自以为幽默的反应:

“不愧是大作家,能说这么动听而逗人喜欢的说话。这样吧,我搓完这四圈就回来!”

穆澄挂断了线,重重吁一口气。

从来甚么干戈都是闲气所致,谁能退一步,讲半句好话,真心与否,也不必管了,总之见效就好。

电话铃声又响起来:

“我找穆澄小姐。我姓甘,甘正贤。”

笆正贤是文坛老将,也是政经日报的副刊总编,穆澄当然知道。

“甘先生,你好,我就是穆澄。”

“穆小姐。我们副刊改版,有个小园地腾空了,你来给我补一补?”

穆澄愕然,不知怎么回应。

不是说她不喜欢替政经日报写稿,这张报纸还是蛮有社会地位的,读者属于中上阶层,听说稿费也不菲。然,穆澄对甘老总下令形式的邀稿,不无错愕。

穆澄当然不是小家器的人,她只是对老甘这口气有点不习惯。

穆澄想,也许对方是前辈,不必惺惺作态,对后辈真话真说算了。

穆澄于是咽下一口气,说:

“多谢甘老总栽培,我怕写得不好。”

“不会,我说成就成,就这样一言为定!”

“这样吧,甘老总,让我考虑考虑,才答覆你的盛情!”

“我才不是如此噜苏的人!你家里有传真机吗?”

“有!”

“好,我明天把画好的版位给你看,包你满意!”

也不再等穆澄反应,就已挂断了线了。

如此毫无选择余地,不容商榷的约稿,真的叫人不辨悲喜。

还有一点令穆澄忽然惴惴不安起来,怎么对方提都没有提起会给自己多少稿费了?

若然在多年前,还未写出个名堂来的话,就算免费笔耕,也是天公地道。

然,今时今日,总应该给她一个公道的价钱吧!

穆澄想,等下次老甘再来电话,厚着脸皮,跟他说一说。

要是推不掉,一定得多写一段稿的话,最低限度知道自己每月的收入增加若干,才算安稳。穆澄伸手模模自已的脸,滚辣辣的。无端烫热!

为什么?谁管作奸犯科,或是做了些什么难为情的事了?

只不过打算开声踉所谓“老板”讨个合理的薪酬数目而已,有何不妥?

偏偏就是不妥,那老甘会得想:文人雅士。怎么跟我斤斤计较起来了?叫穆澄如何作答?

文化圈中是的而且确还有这种自命为清高,实则迂腐的思想,根深蒂固地存在着。

连穆澄都一下子有了顾虑,等于深受影响了。

从前当西席的书生,肩负无比神圣的教育责任,多不敢跟东家讲多半个子儿的价钱。年近岁晚,若是学生的父母怜念着一年里所花的心机与劳累,多赏一个沉甸甸的红封包作压岁钱,已经谢天谢地。

时代进步了,执教鞭的人终于盼到今日世界,教育行业出现完整制度。薪酬有了范畴,以资历学历而划分着各种等级,也因教授的儿童年岁与需要,甄别教员的资格,总的一句话,有个谱可跟了。

可是,靠文字过活的写稿人呢。仍然逆来顺受地接纳着那些不伦不类的稿费。

文化圈内,谁不知道水妮是在稿费上头,执拗得最紧的一个?

要说水妮是目下红透半边天的大作家,任谁都不能否认。她远比穆澄出道早、成名先。她的作品持续流行了十多年,至今仍无衰颓迹象。

近年穆澄以雷厉风行的姿态出现文坛,很分了她的一点光芒,然,水妮两个字在报纸副刊土、或书本上,仍是信心的标志与畅销的保证。

穆澄也是水妮的读者,她的文字泼辣火爆到令人血脉沸腾,像帮助自己做了一次热身运动。阅后,整个人出一身汗,舒服到了不得。

水妮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,穆澄不知道,直是无缘识荆。

别说是穆澄,就算是行内人也没几个晓得水妮的模样儿。

她似乎是隐居深山的一个人,等闲人不会见着她的面。

不过,她的名字一直震撼文化界,对她文章的评价,好评占多数。可是江湖上对她个人的批评,就不敢恭维了。

人人都知道这位水妮,见钱开眼,所有副刊,都要预付她半年稿费。她才把稿件交到老编的手里。出版社要在一签约之后,立即付她若干万本版权费,就自不在话下了。

总之,没有本票拿在手里,休想水妮给你写一个字。

行内人对她的这种功利态度,总是摇头叹息,认为这是庸俗的行动,只有穆澄不作此想!

既然行业内没有定下来的规矩,足以保障从业员的薪酬利益,就只能自己动手,那又有何不可?

写稿人岂只要维生,就算喜欢吃好、穿华衣、住巨宅,也是人之常情。若这也要算虚荣的话,也太可笑了。

穆澄简直对那位叫水妮的大作家佩服得五体投地,她曾经有过傻想,最好能找她来当自己的经理人,那事情就好办得多了。

翌日,甘老总果然如期把新副刊版位的草图传真至穆澄家里来,并附上字条,写:

“穆澄:

请于下星期日之前,开始把稿传真至报馆来,副刊比其他版早发四天稿,换言之,你需要有四天的储稿存于我们处。我最不喜欢作者月兑稿。

笆白”

穆澄拿住这字条,轻轻地叹一口气。

月兑稿的确不是个好习惯。等于一般职员上班,三朝两日就又是病假事假的,教同事和客户找不着,顶不方便。读者完全有权利每天摊阅报纸,就跟作家相见,阅文后或拍案叫绝,或嘘声四起,这倒无所谓,全都算是捧场之举。若然消声匿迹,是有点叫人失望的。

文坛前辈教训后辈,要守江湖规矩,不可月兑稿,理所当然。

只是,老板一边叫伙记准时上班,另一边也应告诉对方一声,月薪若干吧!

这不是市侩,这是伙记应得的尊重。

穆澄并没有沿门托钵似的兜售文字。

穆澄甚至不缺这份稿去维持生计。

包不需要写这张报纸,以抬高自己的声价。

完完全全不明白为甚么时至今日,尚有人把她的文章看成可以呼之则来的货色。穆澄需要把今年的税单翻出来引证,才得以使自信心重新确立。

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

单击键盘左右键(← →)可以上下翻页

加入书签|返回书页|返回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