繁体版登入注册
夜间

一个女生的日记 第36页

作者:肖复兴

4月17日

真没想到。今天又收到丁然的信。他问我收到上封他寄来的信没有?为什么一直接不到回信?他计算着日子,应该接到我的回信了呀!

我拿着这封信,心里涌起一种异样的滋味。他的信里还有这样一段话让我心动:

“一个人有了某种期待.心中便有了不平静。同时也有了不平静带来的骚动。我希望我的期待不会落空。我相信你,正如我相信自己一样。”

毕竟我有过同郭辉感情的经历,同时也尝过盼望对方回信的心情滋味。我不知道该不该给他回信?

4月18日

今天,我的脑子不时会跳出丁然的影子,同时,也跳出郭辉的影子。而且,不由自主地将他们俩人做个比较。他们有许多相似的地方,比如身材,比如爱好,比如性格……他们也有许多不相象的地方,比如他主动而频繁的来信……呵!莫非我会再一次坠入情网?在这高考迫近的日子里,这意味着什么?难道我连一点儿控制力都没有了吗?就这样任感情的野马奔驰?不!我应该坚强,应该有毅力!

今天,我特别注意观察郭辉。他真行,每天依然坚持长跑,放学后不是回家,就是去阅览室。在阅览室里,我坐的位置离他不远。我的眼睛总不时要抬起来,望望他那埋头读书的背影。他似乎没有看见我,一直没有回过头来看我一下,就是临离开阅览室时,也没有扫我一眼!他一脑子全是功课。他真行!真行!我不如也!不如他!

我没有给丁然回信。

4月19日

一个星期过得真快!又是星期六了。我有一种莫名的惆怅,也有一种莫名的紧张。中学时代,一天天快要过去了;高考,一天天快要来临了。对这种一张试卷定终生的高考,我越来越有一种说不出的反感。它比封建的科举制度到底有多少进步?它只要求死读书,读死书,哪怕是背政治的意义,少一个字也扣分,到底能培养学生多少实际的本事。高分低能的现象,不知道教育部长知道不知道?我真想给他写封信!可是,我又不得不认真准备,去应付这次高考。弄不好,一辈子的事。这用不着妈妈说,我也懂!

郝丽萍一点儿不带着急的。她又和常鸣一起走出校门了。穿的还是那条牛仔裤和橄榄绿的编幅袖的线衣。我相信她那书包里一定还有专给她妈妈看的艰苦朴素的衣服。不过,我得承认,她聪明。我需要花十分力气学的功课,她只需花七分力便可以了。

我刚要走下楼梯,黄老师在后面叫住了我。她手里拿着一本杂志,递给我说:“这里有篇文章,介绍美国‘挑战者’号航天飞机失事中那位女教师的事迹,你看看,星期一,我要听听你的读后感!”

我翻开杂志,头一页是这位女教师一张挺大的照片,人长得挺漂亮,岁数也年轻。是个女英雄。虽然早知道她,可她的具体情况还真不大清楚。看样子,黄老师也佩服她。不过,我不清楚,这时候,黄老师突然让我看看这位女教师的事迹,有什么深意?黄老师是不会忘记她的思想教育工作渗透在每一个环节中的。这一点,我可太了解黄老师了。她一定是又要向我们掀起一种新的教育攻势吧?

下楼路过传达室,那块小黑板上又出现了我的名字。又是丁然来信了?

我取出一卷印刷品,是一本杂志是丁然寄来的。真有意思!今儿我一下子拿到两本杂志!我翻开登有尧茂书事迹文章的页码,题头前的空白处有丁然写的几句话——

“相信你喜欢这篇文章,它会在高考紧张阶段给你一些调剂和力量。希望来信谈谈你读完这篇文章的看法!”

传达室的老大爷冲我笑着说:“快高考了,还有闲心看杂志?”我不知该怎么解释,高考了,我们就得什么事也不干了吗?

回到家,我倒在床上,先看杂志。亏了妈妈还没下班回家,要不准也象传达室老大爷一样说我。

先看哪一本呢?我先看丁然寄来的。看完后,我被尧茂书的事迹感动了。这位西安交大电教室的摄影师,才三十二岁。去年三月,他听说美国著名探险家坎·沃伦想在八月份率探险队探险长江。为了这次探险,沃伦准备了将近二百万美金。沃伦认为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次漂流探险。尧茂书被震惊了。长江是中国的,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去创造首次漂流长江的奇迹,而把这机会让给美国人?五月份,他赶在沃伦之前,驾着他的“龙的传人”号橡皮筏,提前来到长江源头。他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,让妻子坠掉身孕几个月的孩子,毅然决然地和长江决一死战!在两岸悬崖陡壁,江水每秒快达五米流速的通珈峡,尧茂书于七月二十三日,英勇献身……

在文章的最后,写着这样一段话,激越人心。我把它抄下来——

一代壮杰,就这样殒灭了?

金戈铁马的人物,就这样物化了?

每天,我们都接触着一些人。有的人见过一面之后,也许毕生再不相见,也感知不到对方的存在。而已经成为历史人物的尧茂书,却总有一股力量,要左右和影响生者。世上还没有这样的坟墓,能彻底埋断人中猛士。而真的猛士,是没有悲剧的!

我为这一段话感动,感谢丁然,他寄给我这样一篇好文章。

接着看黄老师给我的杂志,上面介绍的教师叫克里斯塔·麦考利夫。真看不出她已经三十七岁,比妈妈才小五岁,却象小许多。她有一个丈夫和一个九岁的儿子,一个六岁的女儿。这是一个美满的家庭。1984年8月,里根总统宣布要选拔一名教师航天飞行,这之后在全美国有11416人报名,114人被选入终选圈,经过精选之后剩下104人,再淘汰,剩下4名男教师和6名女教师,最后遴选结果。她名列榜首。全家为她欢呼。1月28日,“挑战号”航天飞机起飞时,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正在肯尼迪航天中心,她的1200名学生在电视屏幕前,都在观看她随着“挑战者”号飞上太空。谁料到7.5秒后,她随同“挑战者”号一同化为灰烬。

看完之后,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。我想起丁然,他一直在等我的回信,等我的读后感。我为什么要不回信?我太偏激一些了吧?干嘛要伤人家的自尊心呢?难道男女同学之间交往就不能有一种高尚的友谊吗?

我给丁然回信——

丁然同学:

你好!信和杂志均收到,十分感谢!迟迟没有回信,请你原谅。今天看到了尧茂书事迹的文章,你要我谈谈读后感。十分凑巧,今天我们班主任老师也让我看一篇文章,是介绍美国“挑战者”号航行飞机遇难七名机组人员中唯一女性麦考利夫的。我一气看完了这两位壮士事迹的文章,我就一起来谈吧。

说实话,尧茂书和麦考利夫,都让我感动和激动。也许你并不清楚,我一直崇拜的就是这样的英雄,他们不畏艰险,敢于冒险。我一直以为我们中国人缺少这种敢于冒险的精神,总是希望万无一失。因此,也就出息不大。尧茂书明知此去漂流长江,只身一人,凶多吉少,可是,他依然要去。麦考利夫也明如飞上太空不是坐游乐中心的玩具车,粉身碎骨并不是只供吓人用的词语,可是,她依然也要去。我佩服这样的人,这样的性格,这样的意志和毅力。我愿意自己成为这样的人,有一个壮烈的人生,而不是平淡、寡然无味、甚至色彩灰暗的人生。

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

单击键盘左右键(← →)可以上下翻页

加入书签|返回书页|返回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