繁体版登入注册
夜间

惆怅还依旧 第1页

作者:梁凤仪

先此声明,这的确不是我的故事。

很多读者朋友每读我一个财经小说,总爱问:

“那女主角是不是你本人?”

我当然有我的故事。然,还未供诸于世。会不会有那么一天呢,现在还言之过早。但可以肯定的是.果真有此一日,那本小说的名字必然会是“我的自傅”或“我的故事”。

也有甚多的读者朋友在读过我的财经小说后,作兴玩一个寻人游戏,猜猜故事中的人物究竟是社会那位知名之士。

对于这个反应,我满心欢喜。无非证明我笔下的人物可以随便在现实生活内寻找得到。这正正是我所希冀的写作效果。

实际上,寻人游戏一定是不得要领的,因为我从没有完全模仿一个人而写成一个角色,角色的遭遇也决不是真人的实际境况。

然,我用了个人的感情、感慨、感受、感触,去创作、描绘和刻划故事中的人物与事件,这倒是千真万确的。换言之,我利用真人真事去刺徼我的思维,把能表达类同意义的故第情节与人物个性幻想出来,宣诸笔墨。

例如这个“惆怅还依旧”的故事,我只是拿了祉会上普遍存在着的一楼现实得近乎残酷的婚姻,套在一个女作家身份的女主角身上。写她徘徊应酬于家庭主妇与职业女性之间的艰难处境与历乱情怀。也把一般受人俸禄的打工仔惶恐与委屈心态,借写作行荣,通过虚构的桥段,陈列在读者面前。致于说,女主角终于成为一个既是作家,又是商家的两栖动物,那岂不就是梁凤仪?不,我只是挑选社会上的确存在着的人物,放在故事里头而已,那么巧,这一次,我这种文化与商业的混合种,正正合了小说的架构,如此而己。

小月兑当然有真实感,因为故事其实事众人的故事,感慨是你和我的感慨。情节与人物是真是假,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也会发生在我们身上,一旦发生了,他们流的眼泪,我们也会流!

梁凤仪

第一章

一连四天,假会议中心举行的本城消闲读物展览会,人山人海,简直挤得水泄不通。

穆澄被大会邀请,作为特别嘉宾,每天中年时份,站到她的个人书摊上为读者签名。

完全大出穆澄本人意料之外,亦非大会始料所及,摊位一早就团团围满了人,每个人都在伸长脖子等待自己的偶像到场。

穆澄不是什么大明星,没有威煌的座驾,载她至会议中心,当然更没有随从跟班。

她只是算准了时间,烛个儿自太古城坐地铁至湾仔站,再徒步到海傍的会议中心去。

沿途但见旗帜飘扬,都是书展的宣传标语。

从高士打道一带至海傍去的天桥,行人极多,大部份都朝书展进发。

人人都在匆匆走路,彼此擦身而过,并无人特别对这位名满本城的女作家行注目礼。

穆澄虽已是城内一个为人熟识的名字,毕竟她本人崇尚低调子生活。甚少亮相人前,故而公众并不对她的脸孔熟识。

曾有那么一次,穆澄跟旧同学方诗瑜吃下午茶,碰上了诗瑜的同事,一经介绍,那同事瞪着穆澄好久,微微张着咀吧,不经意地喊出来。

“天!我以为穆澄是个男的。”

不算太笑话。

穆澄这个名字固然并不女性化,加上她的成名作《今宵多珍重》,以男性为中心,写一个由低层一直捱上去,奋斗而成企业臣子的故事。穆澄那刚劲的笔触写透了男性的心态与动静,如此的刻划入微,深入人心。读者误以为她是个男的,更证明她的成功。

穆澄毫不介意。

可是,当她一脚踏进会场,那个环境之内完全充塞着爱看书,留意文化圈动态的人。穆澄开始被指指点点,人们争相传颂:

“那个就是穆澄!”

“穆澄?哪一个?走去哪儿去了?”

“穆澄来了吗?她的摊位呢?”

穆澄差不多是被在场的读者簇拥着来到专售她作品的书摊上。

穆澄其实是个木讷的人.她从来都不应酬,也不晓得应酬。

她是个实斧实凿的作家,每天都在与世隔绝,埋头苦写。

她其实也是个如假包换的家庭主妇,每日都尽忠职守,做陶祖荫的贤内助,把一头家打理得干干净净,光猛清新。

穆澄认为这对一个男人是重要的。

辛辛苦苦的在外面捱世界,回到自己的窝。还不得舒展,人生还有什么乐趣。

自嫁了陶家这么多年,穆澄很坚持要做个好妻子,让丈夫无后顾之忧。

一念至此,穆澄就立刻在心中长叹。

为了达到这个目的,又岂只要胼手胝足地把一个家居洗刷干净,打理三餐温饱,还有一箩又一箩的人情世故,一堆又一堆的姨妈姑爹,需要应付。

那种苦,也不必多说了。

目睹如今围绕在自己身边的读者,感慨良多。

这一群,其实是自己的米饭班主,没有他们买自己的书,年中不知赚少多少版权费?

没有读者,就连报馆的稿费,也不能开口要价。根本上可能连专栏也不能维持。

笔而,自己年中那一百万的收入,全仗读者的惠赐。

穆澄是个非常非常坚持知恩报德的人,她是个宁可天下人负我,我决不负天下人主义的虔诚奉行者。

对于读者,她不但爱护,且感激,由衷的尊重。

照说,应该由她这个受惠人致意才对。

如今呢,倒转来,以金钱支持她生活舒适的读者,还给她如许难能可贵的精神支持。屡屡以各种实际行动去证明她的备受爱护,证明她的文章有价,实实在在的使她惊喜交集,铭感心中。

穆澄坐在自己的书摊内,不停地摇动笔杆,为读者购买的新书签上自己的名字。

有两位年轻的女学生,穿着校服,背著书包,在等候着穆澄稍稍停了笔,便怯怯地拥前去,说:

“穆澄,我们可否问你一个问题?”

穆澄台起头,望住眼前两张善良年青的脸,心上没由来的惊喜。

她好像看到自己好多年前的样子。

那大概是二十年前了,其时她才十六岁,课余的各种读物之中,最爱的是爱情与武侠小说,本本畅销书都念得滚瓜烂熟。

那年头,作家尤其不在公众面前亮相。几难才见得到自己的偶像。

不像如今,时代不同了,为着生意,所有吃群众饭的人,不只限于艺员明星,就算是作家、画家、音乐家都需要有配合宣傅的计划,作某种程度的公关行动。

穆澄并非介意。她其实乐于跟捧她场的人接触,亲自说一声多谢。

她只是不太习惯。

因而,穆澄对住两位年青读者,说:

“好,你们问吧,我能答覆的话,必定尽力而为。”

“你的陶先生有来书展吗?”

“啊,没有,他没有来。”

“为什么呢?他应该陪你!”

“他比我还害羞,不晓得跟陌生人谈话。”

“我们并不陌生呀!天天看你的专栏,我们跟你好像已成好朋友,好朋友的丈夫,不一样是老友?”

这么简单的一条人际方程式,也只有少年十五二十时才想得到。同时,才会相信。

有什么关系会复杂得过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呢?

穆澄真羡慕胸无城府的人,以及未经江湖洗礼的年青朋友。

穆澄笑盈盈地答:

“多谢你们,我们真的不算陌生,但陶先生是个比较古老的人。请原谅他的保守!”

两位女学生看穆澄如此谦和有礼,于是放胆地缠着穆澄问:

“陶先生最爱你那一本作品呢?”

“啊!”穆澄听了这句问题,登时红了脸。

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

单击键盘左右键(← →)可以上下翻页

加入书签|返回书页|返回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