簡體版登入注冊
夜間

智慧的燈 第1頁

作者︰華嚴

大陸版序華嚴

中國人一支中國筆,寫出中國情調的心聲,希望能引起中國人的共鳴,原是我執筆時的心願。

三十年左右的筆耕生涯,我完成了十六冊長篇小說,一冊有關澳洲的記載,又一冊中有一篇《吾祖嚴復的一生》、兩則短篇小說、若干散文等等,收集在一起的短文集。

這之前,我從沒想到自己有朝一日會走上寫作的路。開始執筆應是一九五八年的事,四個兒女最小的三歲,我這做母親的終于在照顧家庭和孩子之余,有了可供自己揀拾著來用的點點滴滴的時間。

中國話自幼說著的,中國字開始學習時便寫著了,一支中國筆和一顆中國心自是天生自然。一日,打開往日的日記本子,讀著讀著,內心甚有感觸。這便開始想到能如何捕捉那份感覺,經由筆端傳遞出來。

打從小小年紀起,我腦子里充滿著人世間千般萬般的苦惱。與生俱來的如生老病死既是我們無法避免的,只祈能如何理智及平靜地接受。後天人為的,純發自人性的執迷、我見與,則相信可由智慧與感悟來消滅。所以,如何了解人性,如何剖析人性的痴頑愚昧,是我寫小說時下筆的重點。寫作的人各有路線,每個作家有他想大聲疾呼的問題,我的則是執筆的第一天便認定要走的這一條。不管全世界的文學潮流向何方、現實情況下人的觀點看重的是什麼,我的目的和初衷都不會改變。

經過了這些年月日,經過了兩個世界般的阻隔,我終于有機會讓自己的作品和大陸上的同胞們見面,這像一場成真的美夢,心中的喜悅不必待言。

那溫煦的、潮濕的、芬芳的、使人心里覺得高興又覺得惆悵的春風,吹拂著上海市一歷最高學府的鐘樓。這鐘樓高高聳入空中,好像這學校的首腦。它為著自己的雄偉壯麗;最主要的,六十多年來培植的無數英才,來日方長的造福人群的艱巨任務,感到十分的驕傲。從春天到冬無從太陽上升到沉落,它不停不息地工作著,那宏亮的鐘聲縈回空中,也永遠不曾改變。

事實上,最感到驕傲的是我們這螞蟻樣、熙來攘往在鐘樓底下的年輕的一群。我們挺著胸,昂著首,挾著一寸來厚的書本,肆無忌憚地談著天說著地,活躍在這偌大校院的每一個角落里。我們的心最低限度要和鐘樓同較量,鐘樓對著太陽,太陽對著宇宙,它們的心卻是我們永遠無法忖度的。

屈指來算,我來到這所大學,這已是第二次的春天來臨了。記得剛跨進這大鐵們說不清的心慌意亂。那神氣十足的高年級學長,那卓爾不群的教授,都好像自天下降。不會使我臉紅的只有樹上落下的黃葉,輕悄悄地飄墮在我腳旁,一點也沒有驚擾膽小的人的意思。再一度看到黃葉飄落,我已經踏遍校院中的每已條路︰水泥的、鋪石子的、黃土泥的、長滿雜草的,甚至豎著「不準踐踏」的牌子的草坪。每已舉步,每一落腳,都給我加添了已分自信心。如今,這鐘樓底下紅磚砌成的大樓前面,又開滿了一列女敕白緋紅的桃花,在挾著生意的春風中亂點著頭又亂搖著頭。我正日懷著惋惜的心情,踏過落在地上的花瓣;應該滿足的心中,卻又醞釀起一些新的、無法形容的、空虛的感覺了。

有人說︰「大學時期,是你一生中最好的戀愛時期。」我不知道這句話究竟對不對;但是,既然有人這樣說,即使你決心不理會,也還是常常會把它記起。圍繞在學校後方那一條彎曲而幽靜的河水,終日緩緩地流,不知道曾經照過多少雙雙對對同學情侶的倩影;形單影只的人,不免又短修了一門必修科般的不自在。

說一句老實話,我剛來這學校沒幾天,便在腳踏車前面的藤筐中,發現一封表達傾慕的信。截至今日,倘若把那些追求的男子們的名字連成一串,怕不會比一篇國父遺囑上的字眼短多少。但是,天知道我對那些拋皮球似的,把情感亂拋到別人頭上的人們,偏見是如何的深。一方面我冷眼旁觀︰這一個鼻子太扁,那一個頭發上香油太多,有的一開口便說到「錢」,有的在第一封信里便用了不下十幾二十幾個的「愛」字。王眉貞,我的從小學直到現在都是同學兼好朋友,便常常這樣責怪我︰「你呀,凌淨華亞,過分吹毛求疵了!花些時間認識他們吧,你便會發覺他們都有可愛的地方。古語說︰‘玉不琢,不成器’花些時間把他們琢磨起來呀!」這位圓臉孔上安放著適當的五官,胴體和四肢像經過搓湯圓的手搓過那般圓的大姑娘,對我真是好。有時候,我何嘗不想考慮一番她的話?但是,拿一只太扁的鼻子,和一塊未經琢磨的玉石放在一起來講,隨便我怎樣考慮,總無法考慮通她的道理來的。

說到我自己,我實在不敢相信是像同學們口中所說的那麼美。常常我對著鏡子,或是趁沒有人看見的時候朝它笑一笑,雖然沒有哪一個部位看來不順眼;大麻子的女人對著鏡子,也會覺得自己的麻點麻得非常藝術。同學們固然永不著用假話諂媚我,我的七十五歲的老祖母時時說我美,只因為她太愛我,如果我有一對斗雞眼,在她的眼里還是美。在這種情形下,我有時滿意自己長得美,有時又擔心自己長得丑。我豈只對自己外表這一項認識不正確?要想圈在「準確」的那一個點子上,卻怕比在玻璃板上拈捉一粒水銀珠子還要難啊!

提起了老祖母,我真得先嘮叨幾句我的家庭,我是父母的獨生女,我的父親是他父母的獨生子。(一位夭逝的叔父不算。)抗戰勝利那一年,父親攜著母親到東南百余里外的一個小島嶼去。在那兒,他實現了一樁心願︰辦了一所救助當地漁民的義學。為了我的學業,祖母和我留在我的出生地——繁華並人煙稠密的世界第七大都會中。我們位居于滬西的一幢兩層小樓房,因此更見寂寞了。一個六十余歲的祖母當年的陪嫁丫頭多寶姊以外,便是一只渾身白毛茸茸剛剛長成的雌貓。即使它有時候故意和我過不去,把吃剩下的老鼠尾巴藏在我的床下,我們四個有生命者中間的情感,也還是和洽無忤的。

祖父在他四十五歲那年逝去。祖母是一位智慧的女人,她永遠知道怎樣帶著微笑,來應付落在她身上的困苦和災難。她常常告訴我說︰「如果‘苦難’是一只馬蜂,那麼‘憂愁’便是它唯一能夠攜帶的刺人的針;世界上沒有不能解決的事,只看你怎樣善用你的智慧。」

老人家的話由她說,我卻是由我落眼淚。我並不是已經遇著過什麼樣的「馬蜂」,自我有了記憶的時候開始,便不曾同一般小孩子樣的活潑和快樂。父親不慕名利,連帶也不慕朋友。我們雖然駐足在遠東第一大商埠的不夜城市中,卻寂寞冷靜,像處身孤立海中的小島嶼。記得那些夜晚,父親在燈下閱讀古書,母親在一旁縫紉或是編織毛線,祖母坐在搖椅上,手里多離不了那駝子樣的水煙筒。我坐在地板上看故事,看到高興的時候忍不住笑出聲來,但馬上便會接到父親或母親投來的譴責和阻止的目光。看我漲紅了臉雙手掩口,祖母的搖椅便嘎呀嘎呀地搖起來,老人家還咈呀咈地吹紙捻子,那失去門牙的嘴巴不帶勁,到末了呀只剩下吧呀吧的。我並不了解這是她為我打抱不平的意思,即使父親和母親臉上因此露出和陽光一樣的笑容,我還是餃著兩包滿滿的眼淚,躲回自己的小臥房去。年齡的增長,使我明白我的父母不是不愛我,相反的,他們把全心的愛和希望,統統放在我身上。「真愛往往是接近苛虐的。」費了多少日子,我才把祖母這一句話,了解得一小半。

上一頁 回目錄 下一頁

單擊鍵盤左右鍵(← →)可以上下翻頁

加入書簽|返回書頁|返回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