簡體版登入注冊
夜間

秦俑 第1頁

作者︰李碧華

第一章

它是一只蟻。

蟻,是萬物中最微末的生命。

這只蟻,不知如何,開始懵懂地、在土隙中一直往前走。它緩緩地走著。

如果蟻有籍貫,它便會知道此處是陝西省臨握縣一座山的底下。如果它有眼楮呢,得見面前景物,一定震驚得顫抖。

四周還是很幽黯。

只能借著不明來歷的光華擴散。先見到炯炯的眼楮,然後是鼻子,然後是一張威武的臉。浮在黑色上,凝靜如死。他直立著。

蟻在赭黑色的靴邊走過。隔不多遠,又是另一對靴……

這個軍陣是由四個小陣勾連而成的。第一個是由三百三十四個弩兵組成的方陣。第二個是由六十四乘戰車組成的車陣。第三個是由將軍、步兵、騎兵混合編組的長方形軍陣。第四個,戰車六乘,騎兵一百零八,排成十一列。

每一個戰士,都沉雄、剛毅,嘴唇抿得緊緊。他們束發盤髻,或輕裝、或甲衣,或挾弓弩、或佩長劍,或立、或跪,都有一股懾人氣勢。馬,眼眶隆起,楮如銅鈴,耳朵高堅,奮鬃揚尾,引頸嘶鳴。

軍陣蓄銳待發。

蟻又走了好一段日子,它漸漸地老了。這里的戰士,仍是一動不動的。

——因為他們都不是人,是陶土造的涌。

這是一個陵墓。

陵墓的頂部是天,有二十八星宿。底部是地,有水銀為四瀆百川江河大海。松柏玉石雕成,鳧鶴金銀瓖造。通壁奇珍異寶。

一片死寂中,忽然,

吁——

有一下輕微得幾乎听不見的嘆息。

是誰?是誰?

這嘆息來自幽宮,詭異莫名。浩瀚的俑海中,聲音回旋,不忍遁去。

人魚膏燃點的燭火,頑強地殘照著。

但這只蟻,已走完它的一生了。

終于它棲止于一個微末的點上,成為尸體。

它當然不知道,窮它整整的一生,方才走至這陵墓外緣一個小小兵馬桶陣中央。像這樣的軍陣,有無數個,星羅棋布在四圍。如果有緣一直深人,才可見到城牆、城門、陪葬坑、地宮、陵寢……天下最偉大的陵墓,由最偉大的皇帝,自公元前二四六年他即位開始,花用了一生的時間和精神,直至公元前二一零年冬人葬,歷時三十七年,動用了七十二萬人力,還沒徹底完成。

這是一個深沉的、沒有晨暮的世界。在一座城內。

每一個埋葬在此的生命都不甘心。

驀然回首——

呀,流光如電,一直往回走,越來越快,越來越快,穿越數不盡的、挺拔威嚴的俑像,穿越看不清的、雄偉復雜的建築,只見閃動而瑰麗的燈火,樂聲、鐘聲、鼓聲混雜,雄渾的聲音,下著君令︰

「古有三皇五帝,及至于朕,命為制,令為詔。三公九卿,集權中央。車同軌,書同文,度量衡頒制,百姓皆明一之。六國廢,天下一統。自今以後,廢溢法,以朕為始皇帝。後世以數計︰二世、三世,以至于萬世,傳之無窮!

「願陛下萬壽無疆!」

你听見麼?

回首再望,也無窮無盡。前後都是渺不可測的深淵,千秋萬世,地久天長。永遠的秘密。

像曇花一現,他走了。歷史一去不返,但歷史鑄刻在無形的記憶中。是聖?是魔?未可輕議。但天崩地塌過,掀翻了一個世界,遺落一座謎宮。

秦始皇嬴政,曾經叮囑︰

「驪山封土,遍植柏樹為志!

七十二萬的民夫,從咸陽原上,把林立和柏樹苗肩擔背挑運送而來,一路的擾攘,百里之內,一群一群、一蓬一蓬的蟻,驚惶四散逃竄……秦代

嬴政在十三歲那年即位。

即位的第二年,根據古禮法,已經開始物色一個好地方來建造陵墓了。

他身畔的謀臣,為他選了驪山。驪山,層巒疊峰,景色秀麗,且南麓的藍田,自古至今都以盛產美玉而著名,正是陽氣之精粹,可護龍體于不敗,所以,他也開始愛上這個長眠之地。

很多年過去了,嬴政也由一個少年,到如今四十一歲,陵墓尚未竣工。天天地挖,天天地修,人山人海在苦役中,下錮三泉,別有洞天。

這些年來,仲父呂不韋已于畏懼、絕望中飲鴆自盡了。假父謬毒兵敗,被夷三族,所有叛將一齊梟首,並車裂尸體示眾。母親與他私生的兩個弟弟,全囊撲而死。他初露鋒芒,即鏟除異己,鞏固了內政,統一了六國,中間不是沒有性命之虞,幾乎便被荊軻所剩了……

經歷了連番凶險,大局始定。

卻是一壁堅決求生,一壁築陵就死。

天下的子民,都為他的生死效命。巨大的墓石在遷運中,又壓死了五人。傷了十多人。

午後,火傘熾烈,大太陽向地面張開了血盆大口。

遠望細山附近一丘,地氣蒸騰。無風,無聲,寂靜得奇怪。

山丘的另一面,正麾集了千軍萬馬。冑甲和銅盾刁斗,在烈日下反射出炫人的光芒,但人叢屏息靜氣,不發一聲。他們不是蓄銳作戰,而是凝神貫注。

一人一馬,自遠而近,沙塵飛揚蔽日。

背著光影,看不真切。只見那匹黑馬,桀驁性烈,昂首抬足,耳朵高豎,尖嘶狂動,三番四次,企圖把背上的人給拋擲下地來。

一身黑色戎裝,頭戴白玉十二冕旒冠的,正是他們的始皇帝。

他跟它展開惡斗。

一下失手,他被摔下,尚未著地,馬上翻上馬背。眾不敢發言,連驚呼也是隱忍。

人與馬皆不服氣。他又陡然縱身,牽扯著鬃毛,力挾馬肚。黑馬摔跳踢踏,一時間難以取勝。

它發足狂奔。

漫山遍野地走。

他終于沒再被摔下了,膘悍不羈的獸,無法可施,惟有馴服了。

四野盡是喝彩,旗幟被高高舉起。

人馬豪氣干雲地傲立著。

一聲長嘯。他策騎東馳,向陵墓的工地奔去。四名高手,貼身侍衛著。

遠離了群眾,見一頭小鹿驚逃。始皇帝心念一動,逐鹿而去。

就在此時,他身後兩名侍衛,相視一下,突然發難,聯手向他突襲。劍拔弩張,一支冷箭,直插他背心。其他兩名同僚,還未來得及應變,已經血濺當場。

這是一個孤立無援的境地——

驪山頂,有飛騎直沖而至。

隨著一聲吶喊,一個勇士竭盡全力排眾而出,用他的劍,把叛將刺殺。

叛將的鮮血飛濺。

只見他,身子更快,在血點未濺臨始皇帝衣袍上時,已騰空,旋身轉體,恰恰以背相擋,血點剛好濺上了他的冑甲,緩緩垂滴。

始皇帝因他護駕,連衣袍也不曾玷污"。

其他軍隊此時方洶涌前來,事情已生變化,惶恐下跪。始皇帝忘記了他背上還插著一支冷箭,盛怒之下,拔劍把未及護駕的侍衛,砍殺泄憤,理所當然。

一輪急攻,他轉向眼前此人。目露精光,問道︰

「護駕者何人?

「臣蒙天放。願陛下萬壽無疆!

「擔任何職?

「臣自幼父母雙亡,自十三歲起,投蒙括將軍麾下,現監管建陵工程。

十三歲那年?

始皇帝一點頭︰

「好!蒙天放受封為郎中令。另有重賞。隨朕回首!

「臣領命!」

始皇帝信手把自己的創一扔,空中翻騰,蒙天放靈巧地接過。是一把青銅寶劍,柱脊,鋒刃,長而沉。見是恩賜,蒙天放心中忐忑喜悅,仍耿直下跪謝思︰

「謝始皇帝陛下賜劍。」

他愛才,但不形于聲色,只回身上馬,飛馳回宮去。

蒙天放緊握著青銅劍,將士對他都有欽敬之情。而他自己,卻不知如何,對始皇帝有一種復雜而矛盾的感覺。

因為烈日漸西沉,漫天霞彩中,遠遠傳來稚女敕的童謠,連小孩子也都這樣唱著︰

上一頁 回目錄 下一頁

單擊鍵盤左右鍵(← →)可以上下翻頁

加入書簽|返回書頁|返回首頁